发表于:2017年06月08日 阅读量:12139
远远望去,如丝路花雨柔软飘逸的白色建筑,就是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新馆。2016年春,经过全面提升改造、扩充展陈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如“春蚕蜕变”般一展新姿。苏州丝绸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由着名丝绸专家、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倡议并创建,于1991年9月落成。顺着新馆北边与文物商店的小路走进去,钱小萍宋锦大师工作室就在路的尽头、一片树木掩映中。宋锦就是在这里,在她和她徒弟们的手中逐渐恢复,焕发新生。
时间要退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钱小萍发起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1989年国家发文批复,直到两年后,博物馆才算正式落成,这是中国第一家丝绸专业博物馆。也许正是因为丝绸有了自己的家园,许多被遗忘、被冷落,甚至几乎失传的手艺,找到了归途。钱小萍和科研人员在这里成功复制了数十件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其中就有宋锦。宋明时期一度盛行的宋锦,多用于书画装裱,却在清朝开始衰落。
上世纪90年代末,苏州宋锦织物厂停产倒闭,人、物、技,皆四散而去。眼看着这一古老技艺濒临消逝,钱小萍将它一点一点地拾起来。2006年,宋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单位就定在钱小萍宋锦工作室和苏州丝绸博物馆。三年后的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又将宋锦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恢复一项技艺的过程是异常艰难和繁琐的,要有人、物、教、学。而即便万事具备,在实践当中也是千锤百炼。宋锦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细,织物的经线、纬线要同时显花,而且它继承了汉唐蜀锦的特点,不增加纬重数,整匹织物也可形成不同的横向色彩。图案有强烈的层次感,触感却平滑细腻,做工也是紧密精细。染色是宋锦的另一难点,它用的都是植物染料,手工植物染色并不是恒定的,它不像化学染色,酒红就是酒红,粉红就是粉红,植物染料染色会随着外部环境和植物的不同而变化。一件丝绸文物刚出土时的颜色与出土之后的颜色大为不同,因为文物未出土前处于封闭的环境之中,接触外界环境之后,会发生很大变化。多次反复试验再对照原件,甚至有时会请第一个接触该文物的人回忆起初见其的颜色,以达到与原件尽可能吻合。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还保留着宋锦小花楼和漳缎大花楼两台传统手工织机,宋锦织造采用束综提花与综片起落相结合的花楼织机织造,其综片用六根脚踏杆控制。织造时上面由坐在花楼之上的挽花工依据花本牵提衢线,需经过“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撤”九个动作,一气呵成,坐在机坑潭内的织花工脚踏竹竿,形成的组织开口,与挽花工形成的开口上下呼应后投入梭子,纬线引入,接着用双手扶住框盖,将筘框拉向织口,把纬线打紧,两人上下呼应调动起纬和投梭,每天只能生产4-5厘米精美的宋锦。如果编织简单的图案,小花楼织机完全可以完成。如果图案复杂,就需要用到大花楼织机,更复杂的可能需要楼上两人、楼下两人等多人合作完成。所以说,宋锦不像刺绣、缂丝可以一个人完成,而是一项有着几十道工序的系统工程。
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沈惠是钱小萍的徒弟,也是江苏省宋锦技艺传承人。她从1995年进入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以后,开始跟随钱小萍老师一起学习宋锦、复制、修复丝绸文物至今。复制文物比创作一个新的织物更加耗时费工,因为要与原物一致,就必须据原物的资料分析结构与工艺,再进行重新织制,要经过数十次实验以达到“质似、形似、神似”的高水准。所以钱小萍常以建筑设计工程来比喻丝绸设计,传承人相当于建筑设计师,设计师本人并不需要去搭建一砖一瓦,但所有的设计包括图稿、织物结构、工艺流程以至最后的成型,各项数据都要了然于胸。
从学生时为丝绸之美所折服,到后来为其生存所奔波,钱小萍把自己的一生与丝绸系在了一起。从旧照片中可以看到,年轻时的她如明星一般美丽,在丝线与织机数十年的穿梭中,黑发着银,但依稀可辨往日神采。从她1981年萌生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并付诸实践开始,她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她是研究员级工程师、是国家级丝绸专家、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还是宋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她之前复制了东周时期“条形几何纹锦”、“北宋·灵鹫球路纹锦”等许多珍贵丝绸文物,所得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技术,都收录到她主编的《丝绸织染》一书中,她还撰写了《中国宋锦》等很多着作,书中甚至配上了制作工艺的插图,力求简洁明了,让大家看得更明白,希望大家都来学习这个技法,把它传承下去。可是,却鲜有人学,技艺难,又需要时间去沉淀,资金极度缺乏,许多复制工作都是她自己掏钱去完成的,很多人闻风而至又失望而去,她的累或许也在于此。
钱小萍的另一徒弟沈芝娴说,钱老师曾说过,她要把最后一口气也奉献在传承丝绸技艺上。
作者:《姑苏晚报》记者 沈玲 张丫 王亭川